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大眾報業·大眾網
卜建華
手機查看
青年亞文化的表現形式多樣,具有強大的生機與活力,以及非常大的創造力。同時,風格獨特新潮的青年亞文化表現也具有強大的功能特性,作為青年獨特的表達和溝通方式,也在言行舉止間體現了新時代青年的價值取向和價值選擇。具有新時代獨特代表的青年亞文化也在社會中凸顯出其獨特的價值和功能,迅速發展的網絡和新媒體等平臺的日益壯大,使得青年亞文化有了更加肥沃適合的土壤,青年亞文化的發展和拓寬速度更加迅捷,以自身獨特的特點引領著青年文化的發展。
一、青年亞文化的特征
青年亞文化是青年這一特定群體創造、踐行和流行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青年亞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的60年代,英國伯明翰學者開始研究與關注青年亞文化,伯明翰學派認為青年亞文化的流行實質上是對體現資本主義中等收入群體價值觀的英國主流文化的對抗,在資本主義和平時期,階級的對立體現在文化領域,處于社會底層的平民階級因為無法進入主流社會而自創了一種時尚文化,這種文化實質上具有對抗的文化象征?梢,青年亞文化兼容了亞文化與青年群體的共有規律,從而具有與社會主流文化而不同的獨有的、時代性特征。
1、行為的抵抗性。“對抗”是青年亞文化研究的關鍵詞之一,也是英國伯明翰學派早起青年亞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青年亞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更呈現出一種抵抗性的姿態。青年亞文化是相對于社會主流文化而言,是青年群體存在著與社會主流文化不同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從而青年亞文化相對于社會主流文化而言具有邊緣性與行動的抵抗性,青年群體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由于青年正處于思想成長的過程中,還沒有形成比較徹底與穩定的社會化結果,所以青年在面對紛至沓來的各種亞文化,容易導致價值觀的認同危機,青年亞文化不具備與社會主流文化相抗衡的強大力量,而且與社會主流文化的競爭中也處于邊緣性與弱勢地位。青年亞文化產生源于社會結構矛盾、階級問題以及相應產生的文化矛盾,目的是解決主流文化中仍然存在的階層矛盾問題,為各種社會問題提供“象征性的解決方案”,盡管這種抵抗最終無法解決實際問題但能通過風格化的抵抗表達出青年群體的要求,表達出草根青年群體對強勢文化的不滿和弱勢群體的同情。隨著中國社會的急劇轉型與社會分化的不斷加深,各種利益資源加快配置,貧富分化不斷加劇,不同群體利益集團的矛盾頻發,道德恐慌與社會焦慮不斷加深,青年群體面對這些社會消極現象出現感到迷茫、恐慌、苦惱、不安與焦慮,面對社會挫折與社會焦慮,青年群體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與存在,體現青年群體獨特的心理意識與話語權力,青年亞文化以對社會主流文化的抵抗性行動來表達自身的價值關懷與行動指南,青年亞文化的抵抗性文化行為預示著,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的社會地位與社會存在感,另一方面,也對青年群體自身的精神世界提供價值導向與精神支持。
2、風格的獨特性。青年亞文化以區別于社會主流文化的風格與樣式來表達自己的社會存在,與一般的文化沖突不同,正是它的偏離,使的青年亞文化打上了容易辨認的文化標記與痕跡!按嬖谟诔扇吮亲拥紫碌牧眍愇幕,它擁有不同的語言,特殊的象征符號記憶和更為重要的價值系統。所有這些使它遠離了主體社會所建立的體系和目標”。在當前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相對于社會主流文化的壓倒性競爭優勢,青年亞文化選擇獨特的、奇異的文化行為來抵抗主流文化的包容與消解,特別是在新媒體環境中隨時隨地體現出個性化、獨特性追求,主要包括惡搞、諷刺、挖苦、自嘲、戲謔等方式,其中“惡搞”是新媒體時代最主流的文化符號,體現著青年亞文化的獨異性與非規范性。特別是網絡技術的興起,給青年亞文化的個性表達方式提供了便捷的載體,使青年亞文化打破時空的限制,通過對時尚符號的應用實現個性的張揚、表達心理上的反叛和對社會主流文化的反抗,極大地嵌入到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杜甫很忙”網絡惡搞事件。雖然“惡搞”具有極強的顛覆性,但其生命力非常短暫,因為其文化資源是改編、解構和嫁接主流多種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是既沒有完整體系,又沒有強大的文化生命力的暫時性的文化產品。所以,青年亞文化的文化產品或者文化行為在經過短時的興奮之后,留下的是更加空虛的心靈和更加矛盾的價值觀沖突。
3、結局的收編性。青年亞文化通過反叛與解構的方式來消解社會主流文化,青年亞文化由于缺乏穩定的社會心理與行為方式而缺乏強大的生命力,其文化根基的脆弱性、階段性導致在與社會主流文化競爭方面而處于劣勢。為了糾正與社會主流文化競爭的劣勢,青年亞文化通常通過以反叛、戲謔、解構社會主流文化而顯示自身獨特的社會存在。諸如十多年前的“芙蓉姐姐”,“80后”木子美等文化行為具有極大的前衛性和解構正統文化的雄心。青年亞文化的這種文化競爭方式一直延續到現在,比如基于社交軟件的“約炮”行為、支持同性戀愛等文化態度等,都強烈地沖擊著社會主流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這種文化競爭行為在短時間內引起了極大的社會關注,但狂歡與愉悅之后,還是遭到了社會主流文化的不解與置疑。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青年亞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是相對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亞文化也會成為社會主流文化,社會主流文化也會逐漸被邊緣化,青年亞文化完全有可能成為社會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社會主流文化吸納與招安青年亞文化,從而喪失獨立性與反叛性,從而成為社會中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二是商業文化收購青年亞文化,使青年亞文化失去自主性與獨立性。
4、地位的邊緣性。亞文化是與主流文化相對應的概念,它一般屬于與主流社會群體不同的次級群體、邊緣群體。亞文化又稱小文化、集體文化,基本上是處于社會低端與中端,尚未取得社會主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文化形態,是從屬、次要與支流的文化,它代表的是一個社會中處于邊緣的群體利益,它是某一次級群體成員共有的獨特信念、價值觀和生活習慣。由亞文化的概念與理論內涵可以看出,亞文化相對于社會主流文化而言,具有地位的邊緣性特征。亞文化有著與主流文化不同的價值取向,對主流文化采取抵抗、顛覆的態度。青年亞文化是對社會主流文化的補充與消解,當前網絡雖已賦予個體相對自由的活動和表達空間,但社會主流文化網絡傳播始終是占據絕大部分網絡空間,擁有主導權和話語權,而處于邊緣的青年亞文化群體擁有的話語權實則不多,所以不可能為大眾所廣泛認知和接受。
5、價值認同的顛覆性。在社會逐步發展的過程中,青年群體容易發生身份危機,由于其在社會的定位并未完全確定,介于稚嫩到成熟的關鍵時期,還不能完全肩負起社會的分工,又處于初踏社會的迷茫期,因此很容易對于自己的身份產生一種迷茫和危機感。與此同時,他們也沒有形成與主流文化競爭的強大文化力量,因此他們在與主流文化的競爭中被邊緣化。隨著中國社會轉型的深入,各種利益資源不斷加速,各利益集團之間頻繁發生沖突,青年群體為了表達自己的主題,充分反映自己的話語權,他們用抵抗行動來表達自己的價值關懷和行為取向。他們普遍認為這種抗拒的文化行為一方面可以改善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以為內心世界提供精神和價值支持,所以,形成的青年亞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在價值選擇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顛覆。
6、未來趨勢的前瞻性。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推廣,促進了人與人之間在互聯網絡中的緊密溝通和交流,這個過程中也促使了以互聯網技術為途徑的網絡語言的出現,這種青年亞文化帶有十足的前瞻性特征。一方面,這種文化交流為人們的交流和溝通增添了一些個性化的色彩,生動地反映了亞文化的內涵和特征;另一方面,語言具有不同的含義,在一定程度上,它對傳統文化中的語言意義有一定的消解作用。由于缺乏強烈的文化活力、文化內涵,青年亞文化在主流文化的競爭中始終處于劣勢。于是,為了扭轉這種文化競爭的弊端,青年群體經常利用傳統文化的反叛和解構來實現自身文化主體的存在,這種青年亞文化的文化競爭一直延續到現在,如對同性戀愛情的支持和其他文化態度等,都強烈影響了我國傳統文化和現有的主流價值觀,雖然這種文化競爭在短時間內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在狂歡和歡樂之后,卻對傳統文化產生了一定消解和質疑,不利于傳統文化與青年亞文化的和諧共生。
可見,由青年亞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青年亞文化是相對于社會主流文化而言,青年亞文化可以分為健康青年亞文化、中性青年亞文化和不良青年亞文化。毋庸置疑,健康的青年亞文化不僅是社會主流文化的有益補充,也能夠促進青年群體思想的健康成長,是值得提倡與鼓勵的一種社會文化,而不良的青年亞文化不僅對社會主流文化帶來消解與侵蝕,而且對青年群體的健康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二、青年亞文化具有的社會功能
青年亞文化是隨著新時代青年群體一代的成長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而隨著青年的成長,青年亞文化中也不斷注入青年在社會文化中習得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文化價值會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社會主流文化中,不斷更新和豐富社會主流文化的價值體系。正是由于自身具備的這種吸收、選擇和創新功能,使得青年亞文化成為了構成和促進社會文化和價值體系不斷發展和推陳出新的不竭力量。不僅如此,青年亞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具有鮮明的對抗性,一些觀點和意見與主流文化相背離,但并非所有與主流文化相背離的文化價值觀都是反面的,從客觀來看有一些觀點是對青年群體所了解和關注的社會灰色角落的曝光和揭露。我們深刻分析青年亞文化所具備的表象和深層內涵可以發現當代社會現象中存在問題并及時制定高效政策,以完善和豐富社會主流價值文化。
一是青年亞文化具有多樣性功能。這種社會功能的多樣性主要從表現途徑和表達方式兩個方面可以體現。多樣性的表現途徑主要依賴于當前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大量形形色色APP的開發;多樣性的表達方式主要是當今層出不窮的網絡流行語和大量的表情包的運用是網絡表達更加形象和豐富。新媒體的即時性、快捷性與便捷性為青年亞文化的多樣性演變與創新發展提供了騰飛的翅膀。新媒體技術的即時性的互動與裂變式傳播匯聚著每一個青年個體,新媒體技術的快捷性擴散使的青年亞文化符號編碼、解碼、再度編碼得以聚生的場所,“高富帥”、“屌絲”、“囧糗”等亞文化文本的個性呈現催生出諸如惡搞文化、“屌絲”文化、糗文化、山寨文化等一系列新型青年亞文化形態。微媒介對元敘事“去中心化”的消解使當下的青年亞文化呈現出后現代化的大眾圖景,微客們參與式的集體智慧給予了微媒介一系列的非官方賦權,他們在與主流青年文化爭取自身文化空間的同時,也集體性地試圖確認一種能被所在群體認同的新的價值傾向。犬儒主義、反理性主義、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一系列不同價值傾向的新呈現已關涉到當前青年亞文化整體特質的變異及其走向。而與此同時,微時代青年亞文化價值傾向的新變化并不能抹去亞文化始終存在的“結構性對立關系”,在亞文化的“生產—編碼—播撒”的每個環節也始終存在著他們對于社會結構矛盾的關注和傳達,主體與工具的關系被重新確立后的自我化表征下也難掩對現代性的焦慮。
二是青年亞文化具有流動性功能。社會存在決定社會現實,不同的社會存在具有不同的社會文化。青年亞文化是一種流動的文化,特別是新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的流動性功能更加突出。隨著青年的成長不斷進入成人社會,青年的思想的不斷成熟與完善,青年亞文化的某些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會不斷滲透到社會主流文化中去,社會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也滲透到青年群體的思維方式中,青年亞文化的不斷滲入與流動,也使得社會主流文化和社會主流價值觀不斷得到一種更新的狀態。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說,每一時代的青年亞文化都有時代的烙印,每一時代的青年都有自身的選擇與創新,不同時代的青年亞文化具有獨特的社會價值與現實意義。青年亞文化的流動性與創新性功能是導致社會主流文化與社會主流價值觀持續更新與發展的動力之源。青年群體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為了滿足這種好奇的欲望,青年們往往會在一段時間后從一種類型的群體轉向新型的群體,或者披上不同的“外衣”在多種類型的網絡亞文化間穿梭和輾轉。
三是青年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對主流文化具有顛覆性功能。青年亞文化是青年群體對于某種熱點產生自發的核心倡導或者相關組織,由此而暢所欲言、自由宣泄個人意見而形成的文化價值。雖然某一時刻的號召力比較強,但缺乏長期定向的目標導向,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或者互聯網的傳播內容而發生急劇變化,這個群體也會產生巨大影響,因此經常出現“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景況。這種現象在各大網絡平臺的論壇、討論間、彈幕等體現非常的明顯,從互聯網直播平臺到qq聊天群;從微博評論到朋友圈點贊;從百度貼吧到國外油管平臺,這種現象在青年群體中已經習以為常、自然而為,也充分體現出了新時代青年的個性與張揚。青年亞文化對社會主流文化和正常社會秩序采取的是一種顛覆性的態度,實質上反映出青年人的好奇、逆反的心理特征,通過時尚流行、風格獨特、個性張揚、逆反批判的文化符號表達對社會主流文化的反抗,對某些社會傳統規范的反叛。這種顛覆性功能主要來自于青年群體對現實社會所存在的不合理現象和矛盾突出問題的不滿而通過網絡表達憤怒、嘲諷等情緒,并對主流文化中掌握話語權的“權威”提出質疑。也表達了青年亞文化對社會主流文化的偏離與抗爭,實質上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逆反心理。
三、青年亞文化的個體功能
青年亞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成為了社會中青年群體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一類文化形式,它所具有的價值觀念同樣被青年群體所接受和認同,所以,青年亞文化在青年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已經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青年群體正逐漸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青年亞文化通過批判、泛娛樂、詼諧、輕松等青年群體樂于接受的方式,幫助青年從懵懂成長為成熟的社會參與者,這種形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緩解了青年群體從懵懂到成熟過程中的緊張、焦慮和恐懼。青年群體在參與到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個人能力、健全自身人格、擴大交流范圍,進而逐步完善個人的社會參與者形象。
一是青年亞文化的產生具有自發性功能。青年亞文化的形成一般是由年齡相近的青年群體通過相似的心理特征、社會觀察能力、價值判斷和選擇而構成的新時代青年價值文化。這種文化的產生不是社會階級壓迫或者刺激產生,不存在外力施壓的情況,同時也不屬于社會文化的必要組成,它是新時代青年群體通過個人判斷和群體現象發酵而自發產生的,屬于青年群體在社會發展中獨到的話語現象。以年齡為80、90后青年為代表,并呈現不斷擴張的趨勢,青年群體既是青年亞文化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文化的先行傳播者,但是傳播者的范圍并不局限于青年,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和普及,更多的人加入到了青年亞文化的傳播者中,但其主體仍然是青年,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例如,80、90后以快樂男聲、快樂女聲等歌唱比賽和韓劇、韓星為代表的追星文化;以獨特風格服飾奪人眼球的殺馬特風格的非主流文化;以戲謔諷刺口吻、表情包等手段表達對社會特點和現象評論的表情表娛樂文化。
二是青年亞文化本身還具備批判性功能。批判性是青年亞文化群體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正因為其存在的批判性,青年亞文化一度被公眾認為是偏離主流文化的邊緣文化。從誕生之日起,青年亞文化群就發布了年輕人特有的開放、激進、批判、邊緣和顛覆性的標簽。這種批評反映青年群體在青春期對熱點的關注,對社會的憤怒,對制度的不屑以及對主流文化的對抗,青年亞文化受到全球化進程快速發展的影響,有著屬于青年群體個性化的獨特性,表現為文化消費的狂歡,以消極對待父輩文化。例如,近年來出現的韓流和日流現象,是偶像亞文化的典型現象,我們國家的偶像文化并沒有韓流和日流發展的快速并且符合青年人的喜好,因此,他們不可避免地會與社會強加于成年人的文化發生沖突,這種批評也凸顯了游戲和發泄的特征;ヂ摼W新媒體時代娛樂、直播、游戲已經成為年輕人游戲的一大特色,這種批評也體現在繁榮和持久的狂歡活動中,無論何時何地,它也不希望屈服于社會宣傳的“主流文化”,所以與主流文化也形成了批判對抗的態勢。
三是青年亞文化具有創新性功能。青年亞文化的思維模式具有典型的個性化特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社會發展更加開放,也更加包容,體現在人們的思想也是高度開放的。作為一個主要的青年亞文化群體,青年群體的思維方式突出了個性化的色彩,毫無疑問,在個性化思維模式下,青年群體的行為也體現出了屬于青年獨特的創新能力。高度發達的社會和當今社會不斷擴大的信息量導致了各種意識形態趨勢的泛濫,反映了個性突出、張揚夸張的年輕人群體的出現,我們可以從很多流行網絡新詞中找到這種創新,例如近兩年的流行詞語,“剩女”,“同居”,“月光”,“低頭”等等,在生活中創新,在創新中生活,是新時代青年群體信奉的生活哲學。
青年亞文化作為青年群體普遍認同的一種思想行為取向,對青年個體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即將邁入成人社會的青年,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但又迷?謶,亞文化以青年樂于接受的形式緩解了青年個體的緊張感和焦慮感,使青年通過積極參與、交流交往、尋找歸屬、健全人格,逐步習得成人社會的要求和規范。青年亞文化也通過形式上的抵抗來充分滿足青年的叛逆心理,使他們不甚成熟的思想和旺盛的精力得以宣泄,進而減少了青年可能出現的越軌行為。青年亞文化正是以這種“形式上的參與和抵抗”在緩和排解青年情緒、幫助青年向成人社會平穩過渡方面發揮出獨特的作用。
作者簡介:卜建華:濱州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煙臺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青年亞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初審編輯:路時川
責任編輯:劉佳琦